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09057319935721472
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正是追思先贤、缅怀精神之际。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1881—1940)以其炽热的爱国情怀、刚直不阿的品格与“锄头主义”的教育理念,成为一代宗师。他不仅是民国时期“北蔡南马”并称的教育巨擘,更是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广西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值此清明,我们当以崇敬之心,回望这位教育先驱的报国之路,思考其精神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马君武塑像。
从革命志士到教育拓荒者,马君武的一生,是“教育救国”与“革命报国”交织的缩影。早年留学日本时,他追随孙中山,成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之一;参与辛亥革命,并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而,政坛的倾轧与军阀混战让他深感失望,最终转向教育,以“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自勉,投身于广西大学的创建。
1928年,广西大学在梧州成立,马君武提出“保卫中华,发达广西”的办学宗旨,倡导“锄头主义”——学生需参与校园建设,既磨炼意志,又为贫寒学子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士大夫“劳心者治人”的偏见,体现了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前瞻性。
马君武的性情刚烈,在教育界闻名,是刚直不阿的“勇武校长”。他曾猛烈抨击了国民党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投降政策,因政见不合掌掴宋教仁,其“直率近乎孩童,勇武略似鲁莽”的性格,让他在政坛屡屡碰壁,却在教育领域焕发光彩。
马君武是中国第一位留德工学博士,三度担任广西大学校长,他不畏军阀压力。当白崇禧推行“三自三寓”政策时,他直言驳斥:“广西无棉花,靠什么织布?没有布,拿什么自给?”即便因此遭排挤,他仍坚守教育独立,拒绝妥协。1939年,他重返校长岗位,广纳李四光、陈寅恪、梁漱溟等名家,使广西大学学术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马君武一生清廉为学,赤子之心。其任省长时接待外宾仅奉清茶,任校长时自定最低薪俸,甚至儿子马保之教授的工资亦低于同级教员。1940年病逝时,遗产仅六千港币,却为广西大学留下丰厚的学术积淀。他译介《物种原始》(即《物种起源》),推动科学启蒙;他倡导军训备战,响应抗日救亡,彰显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
教育者的精神丰碑。马君武逝世后,周恩来以“一代宗师”挽之,广西大学学子自发护灵送别。如今,他的塑像仍矗立校园,守望着一代代学子。清明追思,我们不仅缅怀其功绩,更应继承其“锄头主义”的实干精神、刚正不阿的品格与教育报国的赤忱。
在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今天,马君武的信念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当以培根铸魂为本,以民族复兴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