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西大 > 正文

在不断尝试中找到热爱的方向

作者:顾醒航 韦俞妃 粟 潇     编辑:黎锦     来源:广西日报   发表于: 2025-04-08 10:32  点击:


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4-08&code=006&xuhao=9



2025年央视春晚中,科技舞蹈节目《秧BOT》惊艳全场——16台灵动的“宇树H1福兮”机器人身着东北传统大花袄,将红手绢舞动得行云流水。这次表演的成功,得益于幕后无数工程师的努力,广西小伙罗犇德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罗犇德进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广西大学ROBOT-Z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从此与机器人研发结缘。也就是在这里,罗犇德坚定了他往机器人方向发展的决心。

“他虽是车辆专业,但对机器人控制充满热情,常在实验室通宵调试代码。”这是实验室指导老师李岩舟对罗犇德的印象。就这样,在一次次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罗犇德不断成长。在2019年的全国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上,他参与设计了一款智能除草机器人,能通过图像识别精准定位杂草并铲除,这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作品在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大三时,为了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他与团队耗时半年研发出一台四足仿生机器人。“四足运动对平衡控制要求极高,我们尝试了数十种步态算法。”罗犇德回忆,这台机器人实现了稳定的行走和越障,而这段经历让他坚定了研究方向——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

2019年9月,罗犇德代表广西大学参加第四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该论坛由中、美、英三国工程院联合主办,聚焦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工程科技难题。他与跨国团队提出的“AI驱动的个性化水资源分配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用水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方案。“我们虽未进入前十,但学会了用工程思维解决全球性问题。”罗犇德在赛后总结中写道。这段经历让他开阔了视野,更让他了解到技术的人文价值:“工程师不仅要懂代码,更要关注技术如何服务社会。”

从广西大学毕业后,罗犇德前往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深造,毕业后加入宇树科技,专注于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方面的研发。

“在《秧BOT》中,我负责开发 H1 机器人的全身动作,主要包括上下肢协同运动。同时,还要确保机器人的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相匹配。”罗犇德告诉记者,要让机器人跳出秧歌的韵律感,关键在于动作轨迹的连贯性与机器人之间的协同性。为此,他与团队反复调整算法,确保机器人能够稳定且优雅地完成表演任务。

“节目开始之前,我整个人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当机器人在台上表演的时候,罗犇德和团队同事们一直高度紧张,在后台监测机器人的实时数据。“一直到机器人走下舞台的那一刻,我们才放下心来,互相讨论准备怎么过年。”

《秧BOT》的成功也让罗犇德确信,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不会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应融入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机器人无论是在工业、家用还是农业方面,都大有可为。”罗犇德如是对记者表示。

谈起机器人在家乡广西的应用,他也有诸多设想。“足式机器人能有效克服地形障碍,在复杂的工况下能发挥更大优势,这与广西多丘陵山区的特点相适配。另外,还可以借鉴《秧BOT》的经验,利用机器人推广民族文化。”罗犇德说。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对于家乡学弟学妹的提问,罗犇德回答:“不要过于在意一时的输赢,关键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能力,或许在不断尝试与探索里,就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


编辑:黎锦

上一条:甘蔗,竟然可以这样“喝”

下一条:代码与齿轮的热血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