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西大 > 正文

精益求精育英才,科教赋能兴八桂——记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晶

作者:     编辑:黎锦     来源:八桂教育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25-05-24 12:17  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RrJc9yoTZixBnP8gdMPRrw


徐晶,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模范教师。她深耕化工教育科研领域十五载,始终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热情,聚焦碳基资源催化转化与催化剂全生命周期动态构效关系研究,培养了大批扎根西部、服务产业的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化工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以生为本:全心点亮学生成才之路

化工热力学是化工专业核心课程,因概念抽象、计算公式繁多,学习难度大,经常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为解决学生入门学习难、融会贯通差、应用脱节等问题,徐晶结合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心得,不断探索构建“四年一贯制”精准育人体系。针对大一新生,她联合专业教师与优秀学长开展学业导航,将学科前沿进展和时代变革带入课堂,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组织要点讨论、引入工程应用案例以及设置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帮助新生建立学科认知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面对大二学生的迷茫期,徐晶深入宿舍与班级,开展“一对一”谈心,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学术沙龙”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激发创新潜能。在她的指导下,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奖项10余项;在大三职业规划关键期,她整合校企资源,举办“未来工程师”论坛,邀请企业导师与毕业生分享实践经验,提升就业匹配度;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焦虑,她建立“简历诊所”和“模拟面试工坊”,为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帮扶,近三年所指导学生就业率达100%。




二、科教融合:创新与教学改革双轮驱动


徐晶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催化剂研究范式,自主研发“动态现场原位谱学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工业催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实时动态表征,成功解决传统表征手段无法捕捉活性中心演变轨迹的技术瓶颈。她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并应用于锌-二氧化碳电池催化剂开发,使电池循环稳定性提升至417次,为新能源存储技术开辟新路径。在此基础上,她主持建设的“苛刻条件催化反应平台”成为区域共享科研基地,累计支撑8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从教以来,徐晶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中3项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同时,凭借系统性创新成果,先后斩获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等7项省部级荣誉。其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催化材料设计与绿色化工领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充分彰显了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实践价值。

三、产教协同:科技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2021年,徐晶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来到广西大学工作。她积极践行“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的理念,主动担当作为,担任广西石油学会理事长,牵头组建“碳基催化转化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企业与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订单式研究生联合培养,将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与广西石化、新材料等产业需求深度对接融合。她的团队开发的催化技术在广西石化产业链中得到试点应用,有效助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面对广西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程、建设中国—东盟科创合作区的需求,徐晶带领团队深度参与广西“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攻关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40%,为区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她探索以科技为纽带,贯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的科技发展创新生态,成为广西依托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范式。

工作以来,徐晶始终以“大化工观”践行科教报国理想。她以动态催化的科学思维破解育人难题,用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战略,更以“甘为人梯”的师者情怀滋养八桂大地。未来,她将继续深耕催化科学“无人区”,为培育更多“懂理论、会创新、爱产业”的新化工人才而笃行不辍。



编辑:黎锦

上一条:与坏情绪和解 拥抱更好自己

下一条:以书为媒跨越山海 以志为帆共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