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西大 > 正文

以智能基因重塑教育生态

——看广西大学的AI融合教学探索

作者:记者 罗 琦 顾醒航 通讯员 欧阳雄姣     编辑:黎锦     来源:广西日报   发表于: 2025-08-17 11:14  点击:

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8-17&code=001&xuhao=1






盛夏蝉鸣,正值暑期。广西大学第四教学楼清凉怡人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内,30余名艺术学院学生在“AI+艺术”创作实践训练营里经历着一次与众不同的暑期实践。

“从脚本到视觉创意再到动态表达,我们更像是在‘对话’创作。”指尖在鼠标上轻点,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盯着屏幕上由AI生成的视频画面说道。

从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自主研发的“对话·马克思”发布……这所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不止于此。9月开学,学校将迎来首批“人工智能”和“智慧农业”专业新生,“机器人工程”等前沿专业的申报也在推进当中。

一所大学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场由内而外的教育生态重塑,正在这里发生……


从“单一”到“融合”,系统化培育AI人才

AI(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深刻重塑着高等教育格局。广西大学敏锐捕捉这一变革,积极探索系统化构建AI专门人才的“锻造车间”。

2月24日,随着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这场“破局”进入核心地带。计算机学院作为引擎,与电气、机械、统计、自动化等多个优势学科深度联动,共同编织一张跨学科的AI人才培养网络。

“以前我们各自为战,现在和计算机、农学的专家一起攻关智能农机,思路完全打开了。”一位参与跨学科项目的机械学院教授坦言。

在这所学校,AI早已不是计算机学院的独门绝技,而是为学生为产业发展赋能未来的基础课。

田间智库——亚热带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DeepSeek AgrDS_V0平台,拥有247万篇专业文献的“海量知识库”,打造24小时在线农业专家;

数字牧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用计算机视觉、物联网、AI等技术,为畜禽养殖进行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智能溯源;

星辰大海——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天文和粒子物理领域,为伽马暴在轨识别、中微子能量重建提升效率和精度;

清洁能源——化学化工学院通过AI辅助数据库构筑和多尺度模拟,建立低碳、多功能新材料自动化建模、预测一体化平台,助力新兴高熵合金材料、光电材料等高效研制;

……

学校构建了一个从课堂到田野、从赛场到企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生态,通过深化“AI+行业”融合,形成了AI+科学、AI+工程学、AI+农业与大健康等一系列特色交叉方向。

“我们正同步建设广西大学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学校也将作为区内唯一依托高校,共同推进广西高等研究院建设,为AI高层次人才培养筑牢基础、提供平台。”广西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


从教到学,课程师资双轮驱动

在刚刚过去的7月,广西大学多了一个特殊的教研室——人工智能通识课教研室正式成立,六大学科群的99位骨干教师集结于此。

同时,启动覆盖全体教师的AI能力提升计划,让教师们学习技术,思考如何将AI融入课程设计、重塑教学流程。“跟过去不一样,现在我们学会用大数据分析学情,用AI辅助课程教学,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一位参加培训的老教授感慨。

在课程方面,学校围绕计算机视觉、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方向,开设《机器人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核心课程,为学生打开多元发展通道。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选修课。

“我们希望培养的人才是‘T’字型的。”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郑嘉利解释,“既要有扎实的数据、算法和架构功底,具备成长为AI科学家的潜力;又要精通系统开发、技术服务与应用推广,成为卓越的工程师和复合型专家。”

有了课程和师资的“双轮驱动”,课堂本身逐渐变得智能起来。在AI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上,学校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为理工农类学生量身定制《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为人文社科学生打造《数据分析与处理》,在信息类专业深度植入《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等前沿课程,而其他专业结合实际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方法》等课程。

其中,广西大学公共课学习中心首创的“教评双驱”实验云平台,构建涵盖工、理、农、医等14个学科的通识实验体系,并针对文科、理工、医学等专业设计文本对话、图像生成、病虫害检测等典型实验,实现大模型技术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有了这个平台后,我们教学得到很好的辅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视化,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一位使用平台的任课教师表示。

不止于此,广西大学还构建了贯穿始终的“四级进阶”实战链条,真实工业数据、开源平台与企业案例将成为课堂的“常客”,学生们利用真实场景锤炼技术;聚焦智能制造、无人机应用等热门领域,联手行业龙头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目前,学校已立项建设智慧课程50门,“智慧农业”“智造引擎·AI多维赋能”“AI创作PK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课程案例成功入选广西首批人工智能通识课“交叉融合”模块上线名单。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以AI赋能解真问题

随着AI在各行业的快速渗透,高校如何避免“闭门造车”,与产业、创新环节深度绑定,牢牢扎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6月15日,首届亚热带农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广西大学举行,农业人工智能研究所揭牌成立。

对于学校来说,这也是一次“破题”行动。

“当前,AI正全方位重塑农业产业链,技术应用已成为突破广西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等瓶颈的关键路径。”该研究所一位负责人表示。

为此,研究所组建了一支由农业、计算机、机械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农学院专家提供真实的田间数据,计算机学院教授构建精妙的算法模型,机械学院设计智能设备……以AI赋能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今校园内处处是如此“破题”。

在近期的“AI超级联赛”启动仪式上,广西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同样,广西大学的AI教育赋能,也放眼于东盟。

“打造一个开放、协同、创新的平台。”广西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双良表示,学院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交流中心”,与东盟国家高校、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打造“AI朋友圈”。

“我本科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在这里不仅能学到顶尖的AI技术,还能参与关于跨境电商和智慧农业的项目。”一位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这些知识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希望能把它们带回去,更希望能促成未来家乡与广西的合作。”

据悉,广西大学将专门设立“AI人才奖学金”,开发“AI+东盟特色产业”全英文课程模块,研发多语种AI教学资源包,建设东盟非通用语AI训练数据集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打造课程与资源共享平台,并举办年度“中国—东盟AI论坛”、发起“中国—东盟AI挑战赛”,鼓励中国与东盟的青年学子用AI技术探索解决区域发展实际问题。

“我们愿意做中国—东盟AI合作的‘超级联系人’,通过教育合作、人才培养、科研协同等深化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让AI技术真正惠及东盟各国人民。”广西大学党委书记李国忠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紧扣科技赋能产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把自治区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落到实处。


编辑:黎锦

上一条:跨越两代的“中国情缘”:越南父女接力留学路

下一条:广西多所高校为受灾学生提供专项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