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58745999701385216
7月至8月,广西大学整合该校林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优势,组建跨学科实践团,深入南宁市马山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荔浦市蒲芦瑶族乡等地,开展“同心聚力兴乡梦,科技兴农助乡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科技扎根、需求导向、人才下沉”为路径,破解产业难题、对接基层需求、输送青春力量。
实践团紧扣乡村产业瓶颈,推动前沿科技落地田间地头。在马山县弄着屯,林学院胡平老师主讲“科技赋能发展”主题宣讲会,结合案例解读智慧林业技术,成员还指导村民用无人机巡查林业、识别病虫害,传授防治及林下经济技术。

实践团进行湖羊的人工授精配种示范操作。学校供图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动科学院分队为广西安欣牧业有限公司开展湖羊人工授精配种示范,通过图片、监控与实地考察精准对接养殖需求;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污水处理厂内,资环材学院分队完成水质指标评估,用数据为浔江生态保驾护航;荔浦市蒲芦瑶族乡万福村,农学院分队在2024届毕业生、村支书助理刘鹏带领下,调研五指毛桃与地胆草套作模式,并针对罗汉果病虫害减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你们帮忙,效率提高不少!”农户的笑容里满是认可。

实践团进行水质检测。学校供图
精准服务始于精准把脉。实践团通过实地勘察、访谈、问卷、检测等方式,全链条剖析当地特色产业。林学院分队在马山县古朗金银花公园,梳理种植历史、文化底蕴、加工瓶颈、电商短板及品牌需求,探索林业与瑶族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动科学院分队聚焦罗城产业,在怀群镇群富种养合作社,优化小蚕共育、蚕病防控等环节技术方案;在四把镇凯霞家庭农场,调研“实体+电商+微商”销售模式可行性;资环材学院分队深耕三江侗族自治县水生态,摸清水源保护核心挑战,为污水处理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青春智慧在基层土壤中生长。实践团搭建学子与基层干部的对话桥梁,推动人才下沉一线。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资环材分队与选调生覃盛扬、陈前锦座谈,围绕基层工作难点、民族地区发展机遇、语言沟通障碍等提问,选调生以亲身经历分享经验;在马山县,林学院分队与驻村第一书记共商林产振兴,交换产业挑战与科技应用思路。“未来将深化校地合作,为民族特色村寨注入青春智慧。”实践团带队老师何奕阳的话,勾勒出校地协同的未来图景。

实践团教孩子操作无人机。学校供图
实践团同步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道。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程阳八寨,资环材分队沉浸式体验侗族建筑、风雨桥、大歌与百家宴,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荔浦市蒲芦瑶族乡,农学院分队开设“童趣学堂”——心理绘画课上,孩子用画笔勾勒“喜欢的人和事”;手工课上,扭扭棒、干花团扇绽放创意;昆虫科普课点燃探索欲,防溺水情景模拟筑牢安全防线,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中还同步科普艾滋病传播原理,让知识传递更生动。马山县白山镇民族小学里,林学院分队策划“书香润童心”阅读辅导活动,精选《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书籍,结合林业生态主题开展互动阅读,并组织“好书漂流”,将图书赠予学生,为乡村儿童搭建阅读桥梁。
科技更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它能飞到树顶,帮我们查看林木病虫害。”林学院成员在该校开设无人机启蒙课,引得孩子们惊呼。一名穿紫色短袖的男孩主动尝试,很快掌握操作技巧。团队成员赵彩云表示,希望让科技兴林与文化传承在乡村青少年心中扎根,让少年与青山共成长。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虽已落幕,但广西大学师生服务乡村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他们将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西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