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h5.ngzb.com.cn/shareArticle?news_id=1156322762&platform_id=0
新闻眼
30年,是一份报纸记录时代的刻度,更是一群人与一份报纸彼此陪伴的温度。在创刊30周年之际,南国早报特别邀约30名与早报结下深厚情缘的同行者,有成就非凡的大咖,有坚守陪伴的忠实读者,有传递心声的优秀通讯员,有携手共进的企业伙伴,还有那些曾被早报记录、也因早报获得改变的新闻当事人,听他们讲述与早报的独家记忆。个人简介 郑皆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路桥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广西交通系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管理工作。
个人简介 郑皆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路桥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广西交通系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管理工作。

“我对南国早报的印象比较好,我敢说,你们敢写。”近日,面对前来采访的南国早报记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博士生导师郑皆连如是说。这位广西首位院士与南国早报的缘分,已经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如今,恰逢南国早报创刊30周年,郑院士再次打开话匣子,讲述这段特别情谊。
推迟半小时出差成就独家新闻
“为了接受你们采访推迟半小时出差?记不清了。”面对记者的追问,郑皆连院士爽朗一笑,“但以我的性格,确实可能会这样做。”这句率真的应答,呼应着26年前的那个早上。
1999年12月27日上午,时任南国早报总编室主任的郭学军在浏览新华社稿件时,发现一条新闻线索: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公布1999年各学部新当选院士名单(共113名)……从此广西、新疆有了院士。消息里只提到广西有了院士,并没有列出院士名单。早报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初步确定广西首位院士是郑皆连。
时任南国早报记者部主任的甘伟珊拨通郑皆连的电话时,他正拎着公文包准备到基层去检查工作。得知记者急需核实“广西首位院士”的消息,他表示“估计是我,事前让我报过很多材料,也已经有朋友告诉我入选了,但没说何时公布”。甘伟珊请求他推迟半小时出发,并安排记者黄康温立即赶去他的办公室采访,同时多方核实消息真实性,最终从中国工程院相关部门确定,郑皆连的名字确实在新增院士名单中。
半小时的等待,换来了一篇震动同城媒体的独家报道。1999年12月28日,《广西有了首位院士》的消息刊发在早报头版头条,该消息还曾被质疑是假新闻,因为同城其他媒体都没得到这条消息,并且同城媒体表示“不可能采访到郑皆连,那天他在外地出差”。最终,这条独家报道获得广西新闻奖二等奖。

南国早报独家报道郑皆连成为广西首位院士。
赞赏南国早报“敢写敢报”
2015年,南宁青竹立交桥因频繁维修,引发众多网友对工程质量的担忧,南国早报随即开展调查采访。记者采访曾参与该桥梁“会诊”的郑皆连院士时,他直言不讳:“该立交桥的最初设计有严重问题,加上工程施工质量不高,这为以后出现多次维修埋下了祸根。”
谈及此事,记者对郑皆连院士表示敬佩:“您真敢说,不怕得罪人吗?”他的语气陡然严肃,回应道:“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这种事情上,我绝不留情面。”报道刊发后,青竹立交桥的设计方曾通过熟人向他说情,希望他“不再多言”,但他依然坚持己见:“工程不能开玩笑。”
正是这件事,让郑皆连院士对南国早报留下了关注民生、客观公正的深刻印象。他评价道:“我比较敢说,有些人不敢写,但南国早报敢写!”
青竹立交桥事件后,郑皆连给自治区政府领导写信,直言市政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更恳切建言,广西就有不少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本土企业,与其依赖外来队伍,不如优先选择它们承接重大项目,后续维护也更便捷高效。“后来,果然很多重大工程交给了本土优秀企业来干。”回忆起这一转变,郑皆连院士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应早报邀约为孩子写科普文
2024年,由郑皆连主持建造的天峨龙滩特大桥,荣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大型公路与铁路桥最高奖。喜讯传来,南国早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并邀请时年83岁的郑院士为青少年撰写科普文章。郑皆连院士欣然应允,写下近3000字的科普长文,详细介绍了这座桥梁的建设挑战与创新亮点。相关报道《83岁的院士爷爷给孩子撰写科普文》也荣获当年广西新闻宣传奖。

2024年11月27日,南国早报报道郑皆连院士为青少年撰写科普文。
邀约郑皆连院士写科普文时,记者心中也没底:郑院士每天有繁重的科研工作,是否愿意花费时间给孩子们撰写科普文?拿到科普文后,记者向他提出了这个疑问。郑院士表示:“我曾有幸长期担任广西科协主席,深知科普工作的意义重大,它与科技创新共同构成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科学普及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
再次见到郑皆连院士,旧事重提,他答道:“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国家发展终究要靠年轻人。”他同时自豪地指出,广西拱桥已走在世界前列。“全世界拱桥按跨径排名,前十名中中国占八席,前六名全部在中国,其中我主持修建了三座。”
提起这些由郑皆连院士主持修建的拱桥,他如数家珍:天峨龙滩特大桥跨径600米,居世界第一;平南三桥跨径560米,排名世界第二。这两座桥从设计、施工到监理,整个产业链都在广西,这在国内几乎是唯一的。“此外,由广西路桥施工的四川泸州合江长江一桥,跨径518米,名列世界第五。”他补充道。
那一刻,记者终于明白,激发广西青少年对家乡的自豪感,树立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正是郑院士倾心投入科普工作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