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45690921337225216
7月盛夏,北仑河泛起粼粼波光。549米长的东兴二桥上,卡车一辆接一辆驶过,桥头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7月9日至12日,由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中国—东盟经济学院/经济学院/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等八个学院100余名师生组成的卫国戍边社会实践团走进防城港、东兴等市县,在口岸、园区、乡村一线,丈量祖国南疆,体悟“国之大者”。
一场跨越十年的对话
7月10日上午,东兴市政务服务中心七楼会议室里,一场主题为“寻访西大优秀校友·卫国戍边话担当”的座谈会在此举行。

座谈会现场 通讯员 覃柳洁 陈彦昆 王坤 摄
会上,东兴市委常委、副市长何禧严从国家战略、区位优势、产业布局三个维度,深入解读东兴作为“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机遇。他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沿边产业园升级、跨境金融创新“三大任务”叠加,迫切需要一批“懂专业、懂东盟、懂基层”的高素质人才。“希望同学们把此次东兴行当成一次深度‘职业体验’,把所学所长转化为兴边富民的真招实策,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
“2014年我毕业,一句‘到边疆去’,让我在东兴扎了根。”共青团东兴市委书记岳伟超指着墙上的中越人才离岸孵化基地蓝图,向学弟学妹们回忆起自己的十年青春。基地里,正在进行越南语直播带货培训,屏幕上实时跳动的订单数据,让实践团成员、计算机学院2024级研究生史承悦看得入神:“数字技术可以跨越语言与国界,帮边民把火龙果卖成‘爆款’。”
建设银行东兴分行行长廖丕显把“普惠金融”课堂搬到了口岸——
“一条小额信贷数据链,能让互市贸易结算从3天缩短到5分钟。”
“一套AI反洗钱模型,每年可减少边民交易成本2000万元。”
数字背后,是金融戍边的“基层智慧”。廖丕显拍了拍身旁的“00后”队员:“你们的专业所学,正是边疆所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算不负时代。”
“把边疆作为择业第一站,值得!”驻城南村选调生、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2024届毕业生韦睿用亲身经历对同学们分享:
“在东兴,一部手机就能让边民富起来。”
一座桥的智慧密码
10日下午,雨后的东兴二桥腾起薄雾。实践团站在桥头,脚下是中越界河北仑河,抬头是东盟的万家灯火。

实践团在北仑河畔 通讯员 覃柳洁 陈彦昆 王坤 摄
“过去通关靠‘人拉肩扛’,现在靠‘数据跑路’。”北投口岸公司副总经理谢志稳指着调度大屏介绍——
智能卡口将车辆通关时间由平均6分钟压缩至45秒;
北斗+5G全程追踪,物流成本降低20%;
跨境电商单日峰值3500万台,相当于每秒有405部手机“跨”出国门。
化学化工学院2023级硕士生章云芳听得入神。她悄悄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中越中药材跨境加工产业园正缺绿色提取技术,我的课题或许能补上这一环。”
“科技不仅是代码,更是滚烫的民生。”带队的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夏士岚说,“把课堂搬到口岸,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国家所需、人民所盼,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
一个园区的双向奔赴
广西东兴产业园里,吊臂起落,机器轰鸣。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向同学们抛出一串数字:
“去年我们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产值突破120亿元;今年还要再建一条跨境产业链,缺的就是懂技术、懂东盟语言的年轻人。”
“我们正在努力学越南语,争取做既懂越南语又懂区块链的学生!”中国—东盟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国轩回答。这位广西大学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项目的骨干,此次主动加入实践团,“想把更多的中国经验带给东南亚国家。”
园区另一侧,工商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陶文丽正和同伴们用SWOT模型为园区做“体检”:“跨境物流、数字金融、绿色制造……每一个缺口都是毕业生的赛道。”
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行胜于言,实践是最好的成长。”夜幕下的东兴,实践团临时党支部在口岸边开了场“微党课”。
中国—东盟经济学院/经济学院/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梦娟翻开《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读起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
“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
“过去我们学的是‘一带一路’的理论,今天看到的是‘一带一路’的呼吸。”
车窗外的东兴二桥渐渐远去,北仑河上的五星红旗依旧鲜艳。“我们会再回来的。”同学们在心里默默约定——带着技术、带着项目、带着更成熟的自己,回到这座桥、这条河、这片南疆热土,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