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48959905817952256
近日,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带领暑期实践团前往那坡县龙合镇德合村,开展以“党建引领聚合力 校村共建促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破解乡村发展困局,探索“党建红+科技蓝”乡村振兴新范式。
如何让“红色引擎”带动乡村振兴?如何让高校资源真正下沉到乡村发展的“神经末梢”?
7月12日上午,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镇德合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党建共建座谈会如期举行。学院师生与当地镇村干部围坐一堂,围绕产业发展、矿区复垦、教育帮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为边境村落的发展谋思路、寻良策。

座谈会现场
“德合村发展有困难,也有潜力。”龙合镇党委书记卢海欧开门见山。他坦言,德合村面临自然资源禀赋差、脱贫攻坚时期贫困程度深、石漠化严重等问题,但同时也具备“三个优势”——农村人口基数大、干部培养输出多、优质大学生比例居全县首位。“我们希望借助高校资源,为发展引活水、添动力。”
“红薯种植是我们村近年主打的特色产业。”德合村党总支书记黄启勇补充,“可惜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保鲜技术薄弱,影响了整体效益。”
“校地合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那坡县政协副主席、工信局局长杨艳在座谈中表示,希望广西大学专家团队与龙合镇、德合村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对此,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玲回应,学院将充分发挥在食品加工、农产品保鲜、生态修复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下沉。副院长林莹提出,要引入绿色加工技术,打造红薯深加工产品线,“不仅要帮扶消费,更要品牌突围,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发言
“科研成果不能停在论文里,落到田间地头才是真价值。”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梁馨文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座谈会后,双方举行“党建共建单位”和“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并合影留念,标志着校村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实践团师生深入基层一线,围绕矿区复垦、红薯产业与民俗文化开展实地调研。

授牌仪式现场

实践团与地方干部集体合影
在矿山复垦地,裸露的红壤与突兀的岩层交错分布,曾经粗放开采留下的“创伤”依然清晰可见。实践团成员了解矿区废弃地现状,学习施用农家肥、牧草轮作等提升土地肥力的生态修复方法,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复垦对重建土地生态功能、推动地区绿色转型的关键意义。

走访德合村矿山复垦地
在红薯加工厂和红薯种植基地,实践团实地调研德合村红薯产业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其在种植技术、保鲜加工和品牌建设等环节的现实需求,为后续开展精准帮扶和提供技术服务奠定了基础。

走访新建的红薯加工厂
走进德合村德角屯,实践团开展以民俗采风与语言保护为主题的文化调研,深入了解当地节庆习俗、人情礼仪与民间信仰,并系统采录当地壮语方言语音资料,助力民族语言保护。

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流
从共建座谈到走村入户,从生态观察到民俗采风,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回应关切,让“党建红”的组织力与“科技蓝”的创新力在边境村落交融碰撞。未来,学院将与德合村以党建为纽带,持续深化产业发展、技术帮扶、人才交流等协同合作,让合作成果真正在田间地头生根开花,共绘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